新闻动态

凌不疑的权利有多大?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,大部分都篡权了_王莽_皇帝_司马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36    点击次数:94

古装偶像剧《星汉灿烂》第一集的开场戏,描绘了男主角凌不疑凯旋归朝的场景。皇帝亲自为他册封官职,封为光禄副尉,统领羽林卫左骑营,同时兼任北军五校之越骑尉。更特别的是,还加封侍中,允许入禁受事,赐予带剑履上殿的特权,上朝时可不必快步行走,拜见时也不需按常规名讳相称。这种高规格的封赏,对于熟悉古代历史和文学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,因为这正是大家常说的“篡位四件套”中的第二步。

所谓“篡位四件套”,在网络和古代小说爱好者中流传甚广,通常包含四个阶段:第一步是被授予都督某州、掌握军政大权、持节、假黄钺、录尚书事、开府仪同三司等头衔;第二步则是像剧中凌不疑那样,获得剑履上殿、入朝不趋、拜见不名等特殊礼遇;第三步便是获得九锡并封王;最终阶段则是经历三辞三让的仪式,完成篡位过程。

展开剩余73%

历史上,第一个完整接受“九锡”赐礼的人是王莽。原本“九锡”指的是官爵中的九种礼器,后来逐渐演变成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根据汉代何休对《公羊春秋传》的注释,九锡分别为车马、衣服、乐器、朱户、纳陛、虎贲、弓矢、斧钺和秬鬯。按照《周礼》的规矩,拥有德行者赐车马,能安民者赐衣服,促进和乐者赐乐器,民众繁多者赐朱户,进善者赐纳陛,能退恶者赐虎贲,征不义者赐弓矢,诛有罪者赐斧钺,孝道完整者赐秬鬯。

据《汉书·王莽传》记载,元始五年,朝中九百余名官员联名请求赐予王莽九锡,称其“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,则有九锡登等之宠”。同年五月,太皇太后采纳奏请,亲自赐予王莽九锡。之后,王莽废汉自立,建立新朝。从此,“九锡”成为许多篡位者步步攀升的前奏。

另一位著名获得九锡的权臣是曹操。虽然曹操被赐九锡,但他本人并未称帝,因此说他篡位有些不太公平。曹操去世后,其子曹丕建立了魏国,并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。魏国成立后,也曾赐予孙权九锡,随后孙权称帝,建立了东吴政权。

在三国后期、两晋、南北朝及隋唐时期,许多权臣篡位时都会循着类似的程序,先获得九锡,以显示天命所归。比如晋朝的司马家族,司马懿在击败曹爽后被授九锡,其子司马昭也获此殊荣。晋朝建立后,在晋惠帝司马衷时期,赵王司马伦获得九锡,随即矫诏晋惠帝禅让,自称皇帝,尊惠帝为太上皇。

前赵的大司马大将军石勒也被授予九锡,次年即建立后赵。南梁时期,豫章王萧栋赐侯景九锡,并封其为汉王,同年侯景逼迫萧栋禅位。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四位开国皇帝刘裕、萧道成、萧衍、陈霸先,都曾先从前朝受九锡,再开创自己的朝代。

北周时期,杨坚也曾接受九锡,随后建立了隋朝。隋朝末期,李渊获得九锡,继而建立唐朝。正因如此,九锡在历史上常被视作篡位的预兆,成为权臣夺权的象征。

当然,并非所有获得九锡者最终都篡位,但多数以此闻名的人往往难逃“篡逆”之名。例如,蜀汉丞相诸葛亮曾被辅政大臣李严劝说接受九锡和进爵称王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李严传》引《诸葛亮集》载,诸葛亮回信称:“今讨贼未效,知己未答,而方宠齐、魏,坐自贵大,非其义也。若灭魏斩睿,帝还故居,与诸子并升,虽十命可受,况于九邪!”显示其坦荡正直,不为私欲所动。

到了宋朝,随着中央集权日益强化,九锡制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。明朝仅有魏忠贤的阉党请求加赐九锡,而到了清朝,九锡制度彻底消失,不再被使用。

回到电视剧《星汉灿烂》,剧中凌不疑虽获此殊荣,但并非要谋权篡位,而是皇帝对其的高度重视与信任的体现。这种封赏显示出他在朝廷中非凡的地位和特殊的政治使命。

发布于:天津市